红色家风故事:习仲勋
习仲勋是一个职业革命家,把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上。然而,他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也有着常人一样的情和爱。
习仲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家人。他疼爱孩子,但从不娇惯,不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节假日公务不忙时,他会带着孩子去游公园,或参加友人聚会。有时也和孩子们一起去商店转转,孩子们看见玩具就嚷嚷着要买,因为习仲勋从不带钱,孩子要不到,就不高兴,他就耐心地讲道理,同时坚决不让别人代买或赠送。习仲勋注意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节俭的良好生活习惯,他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他经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这种无声的教育,使孩子们都养成了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好习惯。
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齐桥桥上初中时,母亲齐心把炼钢时穿过的一件大襟罩衫给她穿,上面有不少被钢花烫出的洞眼。齐桥桥穿过的衣服鞋袜再给她妹妹安安和弟弟近平、远平穿。孩子们习惯穿旧衣服,穿着新衣服反倒觉得不自在,因为同学们穿得都很朴素。以至于习仲勋后来给桥桥做工作说:“你是女孩子,还是要穿好一点。”齐桥桥回忆说:“尽管我们姐妹兄弟小时候没有华丽的衣着,甚至比常人还要简朴,但我们的学习都很好,内心是充实的,精神是健康的,即使是在最艰难、被人歧视的日子里,我们仍然是乐观的,而且活得很有尊严。”
习仲勋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允许搞任何特权。齐桥桥小学毕业升初中时,报考了北京一○一中学和河北北京中学。由于一○一中学学风好,齐桥桥很想上,但是成绩比一○一中学的录取线差了零点五分。
习仲勋试探地问:“要不要我去打个招呼?”齐桥桥知道父亲不会做无原则的事,看似征求她的意见,实际上是在考验她,更不会为她说情,因此她明确地回答:“考上哪儿就去哪儿”,高高兴兴地去河北北京中学上学了。
虽然学校食宿条件较差,离家也只有一站路程,但习仲勋仍然坚持让齐桥桥吃住在学校,和同学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学习,保持平民本色。
那时习仲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名字经常出现在报纸上,习姓又很少见,很容易让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联想到习桥桥就是习副总理的女儿,习仲勋为了避免学校因此照顾女儿,就让她改随母姓,家庭出身也由“革命干部”改为“职员”,齐桥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习仲勋工作很忙,往往星期天还在家里和来人谈工作,由于和孩子们见面的机会少,就让他们坐在旁边,一边照料孩子,一边和人谈话。幼小的桥桥看着父亲和人谈话,不解地问:“爸爸,干革命是做什么呀?”习仲勋回答说:“革命就是做团结人的工作。”桥桥又问:“团结就是和人一块儿说话吗?”习仲勋回答说:“对呀,谈话就是团结人的第一步。”齐桥桥上初三担任班上团支部书记时,也学着父亲的样子,主动找同学谈心、做思想工作。可见孩子们受他的影响有多大啊!
在习仲勋蒙难下放洛阳期间,齐桥桥带着小弟习远平去探望父亲。一天,他们到工厂小卖部去买苹果,售货员知道他们是习仲勋的子女,出于对习仲勋的敬重之心,专门挑了大个的给孩子们,回家后姐弟俩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却受到严肃批评,习仲勋硬是让孩子们把大个的苹果退了回去。
在广东工作期间,一次一批知名画家到广州采风作画,习仲勋向来尊重文化界人士和艺术家,就热情招待了他们,但由于公务繁忙,抽不出身子陪他们,就让齐桥桥等代表他到宾馆去看望这些画家,并一再叮嘱桥桥只去慰问,不许要画,说画家们很辛苦,画一幅画不容易!孩子们从来没有利用习仲勋的权力和威望为自己谋取过一点好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习仲勋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这是他一生中职务最高的时候,这时他对子女教育要求更加严格。那时,一些干部子女利用父母的地位和影响经商捞钱,有的违法乱纪、触犯刑律,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习仲勋对此十分忧虑,他认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纠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端正了家风,才能树起好的党风。(本文节选自《习仲勋传》第三十五章《家庭生活与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