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进发链“未来”——六安新质生产力在产业进阶中拔节生长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新华社发布时间:2025-10-09 11:01
字号:下载我要纠错打印收藏

  智能工厂内,激光切割机以毫米级的精度“雕刻”钢材,机械臂协同作业,整条产线尽在掌握;压铸车间里,9800吨压铸机沉稳发力,将全市零部件制造推向“万吨时代”;蔚蓝天空上,一架阿若拉固定翼飞机掠过天空,低空观光正悄然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

  行走于六安的园区与企业,扑面而来的是产业变革的滚滚热浪。今年1月至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工业投资增长33.6%,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稳蹄疾。一场由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未来产业“蓄势破土”共同推动的变革,正在皖西大地上澎湃涌动。

  强基:数字化赋能让“老树发新枝”

  钢铁、建材、纺织、食品这四大传统产业,曾一度占据六安工业半壁江山。当科技革命浪潮袭来,它们正面临转型大考:如何让“老树”发“新枝”?如何将存量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答案藏在“智转数改”的实践中。该市以新型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从技术、设备到工艺的全面提升。

  走进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制造公司的生产车间,看不见人头攒动,只听机器低吟。30000W高功率激光切割机正在钢板上完成毫米级精度的“微雕”,自动化全方位焊接机器人灵活焊接。从切割到焊接仅需2名工人监控屏幕,却实现合格率从90%到99%、生产效率提升16.5%的跨越。

  “钢结构制造偏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与行业变革需求,企业持续加大先进制造装备投入,构建覆盖钢结构全流程的智能化生产硬件体系,不仅打破了焊接等工序壁垒,也为数字化转型提供物理基础支撑。”该制造公司副总经理胡继远介绍,从传统建筑企业到钢结构“智造标杆”,长江精工仅用4年便完成蜕变。

  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在迎驾贡酒的智能酿造车间,大数据反哺酿造工艺,老酒厂焕发新活力,跻身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在六钢集团旗下的首矿大昌公司厂区,节能改造让企业拿下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的“国字号”招牌……截至目前,全市培育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5个、国家级5G工厂3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5个。

  “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转型升级的富矿。”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项怡表示,将实施好新型技术改造,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强标准引领、质量支撑、品牌发展,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分层级、系统性建设智能工厂,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5G网络深度覆盖和应用推广,推动数字化迭代智能化升级,让“老底子”焕发“新活力”。

  跃升:集群化发展让“新苗成大树”

  在金安经济开发区的启新汽车零部件(安徽)有限公司,一场科技与效率的盛宴正在上演。六轴去毛刺机器人精细作业,36条CNC数控车床有序运转,搅拌摩擦焊设备无声诠释着工艺突破。

  “从压铸毛坯到GP12终检,我们已基本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企业安徽基地负责人单仁海指着正在运作的各种先进设备介绍,“比亚迪、潍柴动力这些头部企业,都是冲着我们的技术来的。尤其是2小时内的上下游产业链,大大节省了企业物流成本。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半年,明年将启动二期建设,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突破10亿元。”

  作为六安市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关键一环,启新“加速度”的背后,是该市产业集群化战略的系统支撑——以重点产业为纽带整合资源,推动产业链从“零散布局”向“生态协同”转变。

  星瑞齿轮、江淮电机等企业与合肥蔚来、比亚迪等整车厂构建“隔墙配套”关系;金寨国轩、绿沃循环等企业串联起新能源汽车电池全生命周期链条。产业链在区域内形成闭环,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响应速度。

  “新兴产业是工业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正推动新兴产业由‘点的突破’转向‘集群跃升’。”项怡表示,将紧抓沪六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战略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大飞机集群建设,深度融入上海、合肥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壮大该市新兴产业,并引导各县区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完善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县域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

  布局:前瞻性落子让“种子破土出”

  未来产业关乎长远竞争力。六安市紧盯技术前沿和市场趋势,积极布局空天信息、第三代半导体、未来能源、先进材料、生命科学等赛道,力争下好“先手棋”。

  “坐一次飞机只要599元,就能俯瞰六安市区,看到大别山的风景!”在裕安区单王乡单家埠航空研学基地,刚体验完低空观光的市民赵玲玲兴奋地说。自2023年10月运营以来,这里已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累计飞行时长超800小时,起飞架次超4000次;今年3月,金安机场通航,成为A1类通用机场,目前已开展运动类飞行执照培训、直升机私照培训及飞行体验等业务。

  低空经济的起飞,是六安市布局未来产业的一个缩影。以应流集团为龙头,布局空天信息产业;以格恩半导体为核心,切入第三代半导体赛道;以明天氢能为引领,落子未来能源领域——一批“种子选手”正悄然卡位,为全市未来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打通场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双向通道,是未来产业从“试验场”走向“主战场”的关键路径。该市计划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建设一批开放场景,以场景应用推动技术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育、市场需求挖掘;同时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推动人工智能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全流程延伸,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

  创新平台是未来产业的“孵化器”。目前全市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84家省级创新平台、六安市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等公共服务平台持续赋能,为未来产业“种子”提供破土而出的沃土。

  从车间的智能化改造,到产业链的协同共振,再到未来赛道的超前布局,六安市正以工业强市战略为引领,走向一条“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抢先”的协同发展之路。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