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法庭“活封黄牛”促言和
一头被“活封”的黄牛,竟成为化解多年邻里干戈的钥匙。6月19日,五河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创新运用“村居微法庭+执行”模式,通过“封权不封产”的灵活查封方式与深入村居的调解,成功执结一起纠缠多年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让矛盾双方冰释前嫌,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这起陈年积怨源于邻里口角引发的肢体冲突,涉及医疗费、护理费等赔偿问题,执行一度陷入僵局。面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难题,五河法院执行团队并未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依托遍布全县的“村居微法庭”平台,巧妙激活“法官+村委会”联动调解机制。
执行法官挽起袖子下沉一线,主动对接当事人所在村委会。通过“微法庭”窗口和村干部这座“连心桥”,法官迅速摸清双方现状与症结。村书记凭借人熟、地熟、事熟的本土优势,多次协同法官叩开当事人家门,抽丝剥茧梳理冲突根源。多元联动的调解平台,不仅为法官夯实了事实基础,更在家长里短的沟通中悄然重建了信任。
当执行焦点聚在被执行人饲养的黄牛上时,法院展现了“善意执行”的智慧。不同于房产、车辆,黄牛需精心饲养且依赖经验——若生硬查扣拍卖,于法虽通,于情于理却易激化矛盾。五河法院创造性推出“活封”方案:明确黄牛所有权受限,但仍交由被执行人继续饲养管理,既保障了财产价值,也维系了牲畜生存所需。
听闻要“封牛”,被执行人既忧心血汗付诸东流,又恐颜面尽失。执行法官耐心释法,村书记贴心劝解,通过“面对面”与“背对背”结合的柔性调解层层疏导。最终,一次性还款方案尘埃落定——被执行人当场支付1.5万元现金,多年恩怨在“以牛促和”的巧思中烟消云散。
“这不仅是纸面判决变成‘真金白银’,更是把矛盾真正化解在家门口,解开了群众的心结。”一位参与调解的法官感慨道。此案中,“村居微法庭”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载体,法官将服务延伸至院落田畴,村委化身治理前哨,合力重塑了和谐邻里关系。
从“活封黄牛”到“以牛促和”,五河法院正以“微法庭”为支点,以善意执行之“柔”撬动基层治理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