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出圈”长三角 共启新征程
6月5日—6月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温州召开。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6年以来,沪苏浙皖的主要党政领导的第6次齐聚一堂。
6年来,安徽心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大红利、最大势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全省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在美丽长三角画卷上绘出“皖”美图景。
从劳务输出大省,到人口净流入省份,再到人才聚集高地,全省人才近五年净增500多万,总量突破1200万;从过去的“煤粮钢”艰难支撑,到现在的“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新兴产业集链成群,未来产业蓬勃起势;量子科技、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持续“并跑”“领跑”,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7。
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第一动力交织澎湃,滋养出一个拔节生长的安徽。
从“土里土气”到“科里科气”
争当创新“顶流”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安徽是产粮大省,2023年粮食总产超过830亿斤,实现了“二十连丰”,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
在制造业领域,安徽同样乘着长三角“东风”奋勇发力。
在“硝烟弥漫”的新能源汽车赛道,安徽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比亚迪一、二、三期全面建成投产;江淮华为高端整车制造项目正在安装设备;德国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落户……去年,在7家整车企业带动下,安徽汽车企业年产值1.15万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是阵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安徽着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缩影。这背后,安徽的底气何在?一句话:实力与“研值”并存:500多家汽车产业链配套企业集聚合肥,一辆新能源汽车通过“3小时产业圈”就能被生产出来。
昔日的农业大省,如今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的“逆袭”离不开长三角这个“大家庭”。从20世纪迎接中国科大南迁,全力当好“后勤部长”,到大学与城市“双向奔赴”,再到“祖冲之号”“九章”“墨子号”“京沪干线”等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技成果问世,人才加速集聚。安徽的气质也悄然蜕变,从“土里土气”到“科里科气”。
在合肥,量子国家实验室、数据空间研究院、“天都”深空探测实验室等一批“国字号”平台,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带动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产业串点成链。
在芜湖,梦溪科创走廊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打造孵化科创企业的高能载体;凤鸣研创中心推进智能家电、新型显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升级;航空产业园内,不出园区便可生产一架国产通用飞机。
在滁州,中新苏滁高新区依托中科院集萃科创谷等创新平台,全力推进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建设;高教科创城产学研协同创新,落户并孵化科技企业300多家,新技术不断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6月5日下午,2024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会议在温州市举行。会上,发布了5个第四批长三角产业链联盟,涉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各1个,安徽2个。
抢抓机遇、乘势而起。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各个赛道,安徽正将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力当创新“顶流”,写好“强省”篇章。
从“招才引智”到“人才兴皖”
激活人才“磁场”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创新人才。我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将“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作为全省人才发展的总定位、总牵引、总抓手。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驰骋高质量发展“赛道”,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技术、适应高端设备、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在具体的人才工作“打法”上如何布局?安徽抓住了“战略科技力量集群化”这一独特优势,倾力支持、深入“挖潜”———
突出首位产业、新兴产业、工程技术人才供给。聚焦汽车首位产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集成电路等新兴领域,对急需紧缺人才“即来即办”、加快落地;实施江淮战略帅才计划、特支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人才政策与时俱进、迭代更新。
安徽人才30条从1.0版到4.0版,形成了“编制周转池”、“八免”评价模式、引才评价“绿色通道”等在全国有显示度的创新成果;启动实施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专项行动,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书架”走向“货架”,促进高科技转化成新质生产力。
“从零职称到正高级,我只用了1个月不到。”得益于自主评价,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白明峰博士,亲身体验了职称评审的“安徽速度”。
从“接通血管”逐步升级到“打通经脉”,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水乳交融”。“我们与浙江大学等10余所高校签署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设立长三角人才工作站,承接先发地区创新和人才资源外溢,大量人才来皖推进产学研用对接。”安徽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工作局局长蒋曦介绍。
人才跨省创新创业“双城记”不断上演。在阜阳,越来越多的苏州企业奔“阜”而来;在安庆,长三角未来产业研究院“智能”澎湃;在宣城,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集聚绿色智造人才。一批“候鸟专家”“周末工程师”推动形成“研发创新在沪苏浙、成果转化在安徽”的新模式。
扭紧科技、教育、人才“黄金三角链”,多管齐下构筑创新“第一动力”。
如今的安徽,独特的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对各类型人才而言,已不仅是成长的摇篮,更是成就事业的沃野。
从“招商引资”到“投资安徽”
培育创业“热土”
就在几天前,安徽召开一场重磅大会:“投资安徽行”2024年主旨发布大会,并在全省范围启动系列活动。
这是安徽再一次对外发出的感召:“投资安徽,真的行!”
“安徽有人才优势、政策优势、创新环境优势,特别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到这里来投资信心倍增。” 浙商总会会长、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
安徽为何让南存辉充满信心?
首先,信心来自于多重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在安徽叠加,尤其是成为长三角的正式一员,为安徽加速发展提供了最大机遇、最大势能和最大红利。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安徽加入长三角,就好比是加入了一个“最牛班级”。
2023年,安徽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省外投资里,有超过六成来自沪苏浙。
在皖北地区,安徽以“大兵团阵地战”,部署推进皖北地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重点产业,预计到2030年左右,这四大产业集群将为皖北地区贡献近2万亿元的产业规模。
在皖南地区,安徽启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范围包括黄山、池州、宣城、安庆4市的28个县(市、区),涵盖4.4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
大黄山将大力打造休闲度假、创意经济、体育赛事、医疗康养、会展经济、文化服务等系列高端服务业集群,到2033年,大黄山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4000亿元,年游客数量达到6.7亿人次,也将带来广阔的投资机会。
这些优势机遇,共同支撑起一个正处在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的安徽。
要将发展优势变成竞争胜势,核心要靠产业支撑;产业要靠项目集聚,项目要靠投资拉动。截至2024年3月,安徽制造业投资已连续26个月保持18%以上的增速,创造了制造业投资的“安徽现象”。
“福耀的客户云集在安徽,无论是比亚迪、大众还是奇瑞、蔚来,都积极到安徽来,这里是一个创业的热土。”今年4月,福耀集团安徽全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动员会上,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在现场详解为什么投资安徽。
曹德旺一席话的背后,是安徽构建起产业生态圈:龙头企业的到来,吸引了配套企业的集聚;产业配套的完善,又为更多的龙头企业落地提供便利。产业集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样的发展势头在安徽已然形成。
“到安徽去,做合伙人”,已成为企业界和投资界的流行语,安徽正成为一个充满潜力与机遇的未来之地。三年前,“错过了深圳,错过了浦东,现在决不能再错过安徽”成为流行语;今天,“投资安徽,行!”再次出圈。
产业融了,交通融了,生态融了,人心也融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安徽上演。
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我是主角”,不仅是自信团结的宣言,更是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