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意见的通知
六政秘〔2018〕17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中央、省属驻六安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皖政〔2018〕32号,以下简称《意见》),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健康稳定发展,推动制造强市建设,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人、机、物全面互联,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 正在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对发展我市先进制造业、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将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形成实体经济与网络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为打造六安制造“升级版”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重点任务
(一)建设新型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光纤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建成覆盖城乡的4G和重点区域的WLAN 高速无线宽带网。围绕重点产业,加强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开发园区、产业集聚区和众创空间的宽带网络建设,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不断提升宽带接入服务水平,提高网络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推动有条件的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开通高速带宽专线服务,逐步实现智能设备、业务流程、数据和人的互联互通。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
(二)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支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构建连接机器设备、物料、人、信息系统等基础网络,形成统一的工业数据采集分析、经营决策等企业平台,促进企业技术、产品、组织管理和经营机制创新,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国家级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等所在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搭建基于产业协作配套的协同创新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协同设计、众包众创、云制造等创新型应用。
(三)推进“企业登云”实施计划。按照省统一部署,实施六安“企业登云”计划,探索利用云服务券、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支持云平台服务商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硬件、业务应用系统的云化改造和云端迁移服务,分类分阶段推进“企业登云”。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云服务商,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打造云应用示范试点,到2020年底,实现200家以上企业“登云”。
(四)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示范。实施“机器换人”,广泛开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等建设活动,支持制造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商和服务商,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项目。加强工业互联网在企业内外部应用,提高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数据集成应用能力,建设企业级平台和行业性平台,开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网络精准营销、远程维护、服务外包等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由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到2020年底,培育1-2个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模式试点。
(五)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机制,加强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落实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的网络安全主体责任。督促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指导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防护和监测处置技术手段建设。以提升工业信息安全隐患排查、攻击发现、应急处置和攻击溯源能力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专业资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服务机构,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提供安全支撑。
(六)构建工业互联生态体系。加快开发和应用工业大数据,发展基于数据全面集成、行业应用模型和开发工具共享的工业数据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软硬件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商、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加快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打造以数据驱动并与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可持续竞争能力。支持软件企业、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统筹推进。建立以市经信委为牵头单位,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和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发展工业互联网相关工作,协调任务安排,督促检查主要任务落实情况,促进工业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六安市实施方案》协同推进。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要建立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制定扶持政策,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支持,重点支持网络体系、平台体系、安全体系能力建设。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共同设 立产业发展子基金,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应用。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相关企业加大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投入和应用。对企业符合税法规定的,严格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所得税优惠、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
(三)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围绕我市工业互联网建设重点行业和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先进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规模,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拓宽工业互联网建设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先进制造业。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推动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通过绿色债券、高收益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拓宽融资方式。
(四)强化专业人才支撑。支持鼓励市内高校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学科建设,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高水平研究型科学家和具备产业经验的高层次、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加强对工业互联网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服务力度。依托非公企业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等人才项目,加大工业互联网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
(五)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和创优“四最”营商环境,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举措,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扩大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范围,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简化认证,减少收费。推动相关行业在技术、标准、政策等方面充分对接,打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网络部署与产品应用的外部环境。完善协同推进体系,推动建立信息共享、处理、反馈的有效渠道,促进跨部门、跨区域系统对接,提升工业互联网协同管理能力。
六安市人民政府
2018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