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30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函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工信局发布时间:2025-07-09 15:38
字号:

费玉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产业集群助推新型工业化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一是做强主导产业。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主战略,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金属材料、绿色食品、建材家居、新能源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工业发展硬核支撑。2024年,全市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5.8%,产值同比增长5.0%二是培育产业集群。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构建“龙头+配套”的企业生态,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市百亿级企业1家、50亿元企业2家、10亿元企业28家、超亿元企业36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3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15家。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构建紧密的产业关联体系,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我市入选长三角大飞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六安市动力装备集群获批2025年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舒城县精密电子基础件产业集群、金安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产业集群(同为省级集群),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霍山县高温合金基础材料产业集群、金安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产业集群、金寨县新能源动力机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三是加强“双招双引”。编制《六安市投资环境白皮书》,理清我市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与长三角等重点地区产业布局交叉点、互补性,进一步找准产业培育与区域合作着力点,挂图作战、靶向招引。20251-5月,全市新签约主导产业领域亿元以上项目129个、固投总规模262.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3%21.8%,项目招引主导产业契合度达75%

二、突出创新赋能,加快智能制造发展。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出台《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奖补措施》,引导支持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加大研发投入。提前一个季度完成34家亿元无研发活动企业、45亿元无研发机构企业清零任务。建设工业创新平台,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7家。2023年度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30.95亿元,增长15.1%,全省第6;全市研发投入强度1.46%,增幅0.12%,全省第7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对接合肥等地科创资源,推进院地合作,安徽工研院六安院新引进入孵企业9家,总数达38家;安大科技园六安分园推荐科技型、产业化项目9家;“工大智谷(六安)”正式揭牌。加强科技人才引育,明天氢能院士工作站获省绩效评价优秀等次;墙煌科技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签订建站合作协议;首批15名“科技副总”服务企业效果初显。三是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用好三首产品支持政策,支持企业申报并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构建省级新产品-首创产品(三首产品)-工业精品-标志性产品的梯次矩阵,加快六安制造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省级新产品202项、省级工业精品60项,培育省级首台套装备61项、首批次新材料8项、首版次软件3项。四是加快智改数转加快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发展,累计培育省级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个,“一行业一重点”打造59个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标杆。长江精工“项目全周期管理APP应用”获国家级工业互联网领域优秀解决方案,瀚海新材料5G+数字工厂入选全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整体数字化转型,累计培育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5个(其中六安高新区以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数字化转型一区一业一样板),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26个。推进智能化改造,累计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5个、省级智能工厂16个、数字化车间70个。

三、完善配套服务,构建良好产业生态。一是优化项目招引服务。印发《关于优化工业招商项目推进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优化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招商项目前置预审、要素统筹协调保障及联合审批快速推进等工作机制,做实做优为企服务。优化前置预审机制。健全分级论证与前置把关机制,市级预审固投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县区负责其他属地项目预审,对县区把握不准的重大项目,通过实地尽调、提前介入、专家智库评估等多重方式,提升预审质效与专业水平。建立要素保障机制。聚焦要素问题,构建“问题收集—交办会商—办结销号”全流程闭环体系,县区报送需市级协调要素问题,专班1日内派单交办,责任部门5日内研究解决措施、反馈办理情况,其中复杂问题必要时提级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协调调度,确保问题妥善解决。完善联合审批机制。实现项目信息实时共享,立项备案后10日内制定全流程项目推进计划,各部门提前介入,主动帮办,实现从“办公室等材料”到“靠前指导帮办”的转变,确保项目要件资料一次性齐全、事项审批一次性通过,持续提高审批效率,加速推动项目建设。二是优化为企服务。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政策咨询服务全覆盖行动,发布六安市惠企政策“白皮书”,今年以来帮助企业申报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项目42个,其中22个项目通过省级审核并推荐至国家部委,帮助企业申报超长期国债资金2.2亿元,较去年增加1.4亿元。创新融资产品,“纳规贷”完成投放5516万元、惠及企业24户,“订单贷”完成投放4.65亿元,惠及企业127户。推深做实“益企赋能”活动,开展政策宣讲、人才培育等活动12场,线上线下服务企业1030家次。扎实推进技工强市建设,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全市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46.21万、10.88万人。加强土地要素保障,以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为重点,有序引导新建工业企业按照产业集聚原则优先选址;将重要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连片工业用地等划入工业用地控制线并加强管理,新增工业制造业用地原则上优先安排在工业用地控制线内。合理配置增量空间,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民生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保障重点产业园区发展项目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内新增建设用地优先配置给集约利用度高的产业项目,保障高质量的产业空间。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优化登记服务及综合监管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市行业协会商会共322家,其中市本级74家、县区248家。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通过工商联牵头、商会搭台、企业参与的方式,大力开展乡情招商、以商招商,为六安“双招双引”捕捉信息、深挖资源。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六安市5G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目前全市累计建设5G基站9468个,实现中心城区5G网络连片覆盖,重要场景和热点区域稳定覆盖,行政村全覆盖。加强内畅外联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为25555公里,位列全省第一;公路密度达到170.05公里/百平方公里。5条铁路、6条高速、8条国道、25条省道贯穿全境。已实现下辖三区四县15分钟上高速。高铁24分钟直达合肥,1.5小时直达武汉、南京,2.5小时直达苏州、杭州,3小时直达上海、长沙。新桥机场距离六安城区仅半小时车程,通达世界。强化骨干网架,推进陕电入皖、特高压直流电网布局,升级六安主干网架电压等级,提档升级以500千伏为主干的输电网格局,有效提升综合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夯实产业用电根基。加快中煤六安电厂送出线路工程建设,推进霍山抽水蓄能电站送出线路工程规划建设,提高主电网供电能力。

四、深化开放协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创优营商环境。印发《六安市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5版)》,进一步优化举措,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倾心助企纾困解难。完善为企服务“一口收办”机制,依托省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全面收集市场主体诉求,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成“皋质惠”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和六安市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设备共享等服务。上线试运行六安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检索、地理标志查询、数据库查询等基本功能,供企业进行市级项目线上申报、发布专利转化信息推广、专利价值分析等个性化需求。三是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加强与合肥市产业配套,绘制六安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图谱及合六电子信息制造业配套图谱,重点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三个细分领域开展配套。1-5月合肥方向在建项目43个,总投资172.6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8.2亿元,已完成投资17.9亿元。1-5月合六经济走廊累计聚集1367家规上工业企业,占六安规上企业总数87.8%,对六安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88.7%。深化与上海市对口合作,依托六松现代产业园,创新建立“财税分成、统计分算”利益共享机制。1-5月上海方向在建项目13个,总投资159.3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2.4亿元,已完成投资4.9亿元。一季度,全市共有106家规上工业企业通过供应产品、代工生产等形式与上海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订单额达13.7亿元。四是推动对外开放合作。积极开展出海行动,市委市政府先后4次组团赴俄罗斯、欧洲、东南亚和香港开展外资招引活动,走访外资企业总部,举办招商引资活动,动员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扩大投资。举办1场境外经贸对接会,达成意向订单12个;签约意向投资项目2个、意向投资额共计2亿元;签订投资合作协议书2份,项目事项备忘录1个。制定重点外资工业企业以商招商图谱,系统梳理摸排我市规模较大的37家外资工业企业,产业链重点合作企业50家,推送外资线索16条至各开发园区,促进外资招引。联合六安高新区开展外资项目招引(安徽毅昌、联宝),邀请合肥经开综保区、联宝等单位赴六安高新区考察,洽谈投资事宜。

非常感谢您对六安工业发展的关心关注!您的意见建议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不断完善提升。同时,也请您继续关心支持我市产业集群培育,共同为加快老区振兴发展、建设工业强市贡献力量!

 

办复类别:A

联系单位:市工信局

联系电话:3379895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