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A177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函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工信局发布时间:2024-08-21 15:37
字号:

蔡学玉委员:

您在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高举工业强市大旗,推动六安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对该提案认真研阅,会同市发改委进行了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强市建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市对口合作、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合六经济走廊、合六同城化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把工业强市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战略,年初召开工业强市大会,制定年度全市工业强市工作要点,大力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铁基材料、食品健康、新型建材、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接续发力,奋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

(一)坚持借力发展,加强沪六合作

一是推进园区共建。推动全市各开发园区向沪苏浙特别是上海工业园区拜师学艺,吸引沪苏浙园区外溢项目来六安园区投资落户。按照“管委会+公司+基金”模式共建六松合作园区,推动叶集化工园区与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按照“管委会+公司”模式组建平台运营公司;推动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与上海湾区高新区合作共建。截至目前,全市8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与18个沪苏浙园区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上海园区12个)。二是共享科创资源。推动全市重点工业企业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技术领先企业在科研项目对接转化、行业共性难题破解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合作明显加强向上海市科委新推荐5个上海-六安协同攻关科技项目。组织六安科技型企业携带科技成果赴上海启迪漕河泾智能制造孵化器开展项目路演2场,举办长三角创新路演、市场化校企产学研合作路演累计5场。三是强化项目招引。编制完成《六安市5+1”产业招商指南》,建立全市已落地建设上海方向加工制造业项目库,2024年新引进沪苏浙地区加工制造业项目70个,总投资223.4亿元。截至目前,全市上海方向加工制造业落地建设项目共29个,总投资214.5亿元,2024年计划投资27.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9.2亿元。四是强化产需合作。编制《上海对口合作六安产业对接规划研究(2023-2025)》,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推进沪六合作的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测试基地项目建设,联合皖西学院摸排新能源汽车企业检测需求,编制完成《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实验室设备清单V1.0》。目前,全市共有142家规上工业企业通过供应产品、代工生产等形式与上海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上半年在手订单金额达24.8亿元。上海市将我市纳入大飞机先进制造业集群。五是加强互访交流。依托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提升市场主体对接频率,推进工业消费品企业对接上海市场。组织我市“专精特新”企业主要负责人、新生代企业家等50余人赴上海参加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推荐4家工业消费品企业参与“五五购物节·皋品入沪六安周”活动,促进企业拓展上海市场。先后组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企业家、金融服务联盟成员单位走进六安”、“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要素对接会”、“上海-六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介大会”等活动,组织市内工业消费品企业参与“五五购物节·皋品入沪六安周”活动,促进企业拓展上海市场。

(二)坚持互补发展,深化合六对接

一是抓好政策机遇。抢抓国家支持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遇,印发《六安市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推动合六同城化发展,高质量建设合六经济走廊,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二是密切产业合作。组织80户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企业与合肥市开展产需对接,推动20家企业进入长安汽车供应商候选库。新能源汽车方面,依托“六安市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协会”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167户中,与合肥有合作的企业共61户。电子信息和光储方面,按照“一廊多园”的空间布局,紧抓毗邻合肥的区位优势,探索建立合六双城经济发展推进机制,提升电子信息产业链配套协作水平,打造电子专用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全市118家产业企业中,瀚海新材料、精卓光显、人和智能等36家企业已与合肥企业开展合作,占比达30.5%氢能产业方面,加快推进合六氢走廊建设,推动明天氢能公司与合肥市枡水科技、焓能新能源等深化合作,联合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申报安徽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开发大功率长寿命燃料电池系统。今年以来明天氢能公司与江汽集团合作生产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累计交付43辆,其中合肥市23辆、六安市20辆。三是深化产业融合。上半年,全市引进合肥方向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7个,年度计划投资30.36亿元,已投产(部分投产)项目21个;合六经济走廊累计聚集1241家规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83.2%,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6%,对全市增长贡献率达99.5%四是推动科创合作。推动我市工业企业与合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领先企业在科研项目对接和转化、行业共性难题破解以及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孵化在合肥、转化在六安”的科创孵化平台,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建设安徽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六安分园,目前正争创国家级孵化器。目前,全市共有165家规上企业与合肥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全市累计认定省级新产品195个、安徽工业精品51个、省级“三首”产品69件。

(三)坚持错位发展,育强主导产业

一是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铁基材料、食品健康、新型建材、新能源等主导产业,上半年,全市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5.4%,其中,装备制造产业累计产值占比26.6%,电子信息产业累计产值占比7.6%,食品健康产业累计产值占比12%,新型建材产业累计产值占比14.2%,铁基材料产业累计产值占比15%,新能源产业累计产值占比13.8%。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023年全市纳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录企业393家,较2022年净增57家。二是推动特色发展。围绕省、市重点产业布局,加快培育壮大132”主导产业,鼓励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舒城县精密电子基础件集群、金安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产业集群)、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个(霍山县高温合金基础材料产业集群、金寨县新能源动力机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金安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产业集群)。围绕铁矿资源精深加工延链补链,谋划推进马钢张庄、金安矿业等一批重点项目。推动食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发预制菜、茶饮料产品,推动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三是培优工业主体。持续开展规模工业企业递次纳规行动,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493户,较2023年末净增93户。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5户、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9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64户。

(四)坚持超前发展,布局未来产业

一是深化产业研究。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措施》,整合市产业推进组和招商纵队力量,成立6个市级产业推进组对口联系省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优化顶层设计,创新招引方式,市级统筹教方法、明路径,县区、园区主平台抓招商,形成上下同频“一盘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落实省制造业项目财政贴息支持政策,聚力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今年以来,累计争取省级政策奖补资金8463.84万元,建立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库,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70个。二是厚植发展动能。扎实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老树发新芽”工程,2024年上半年,全市落地建设亿元以上项目333个,计划投资248.6亿元,已完成投资155亿元,完成进度62.3%;新投产(部分投产)亿元以上项目98个,新纳规项目76个。全市30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项目335个,年度计划投资98.8亿元,已完成投资48.4亿元。抢抓新型工业化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机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36个项目进入工信部第一批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项目清单,居全省第4位。开展投资“赛马”,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调度通报机制,按季组织重大项目开工动员,推进项目接续开工。三是发展未来产业。落实支持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奖补措施,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水平,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据初步摸排,预计2024年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超过100万元的达203户、总投入33亿元、同比增长32%。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出台《六安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依托金安经济开发区建设氢能产业园区,指导明天氢能申报创建氢能及燃料电池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以及全国知名的氢燃料电池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高地;以格恩半导体为核心,着力打造氮化镓半导体未来产业先导区,建成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格恩半导体氮化镓激光芯片实现量产,填补国内产业化空白。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加快推进“融长入圈”,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六安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工业力量。

一是以“沪六合作”为牵引,深度融入长三角。认真落实《上海市与六安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积极主动做好对接,谋深谋实对口合作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加强园区共建和企业结对合作,探索“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六安”双招双引模式,带动六安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围绕科创产业、文旅康养、乡村振兴等多领域开展合作,推动六安农特产品与上海大型批发市场、商贸、商超企业开展产销对接,建设六安绿色农产品进沪供应基地,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示范性的合作项目,不断拓展合作深度和广度。

二是以“合六同城”为契机,加快链上大合肥。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推动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合六同城化决策部署,深化与合肥市协同联动,高质量推进合肥-六安产业同城化发展。围绕合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主动融入合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着力打造合肥产业首选配套基地。加强与合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协作,建立健全长期稳定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做实做细与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推动成果加快转化。

三是以“壮大产业”为根本,持续做强主引擎围绕六安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铁基钼基材料、食品健康等产业,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聚焦“132”产业,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产业,推动企业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完善项目转化和成长培育双擎工作机制,建立工业企业成长培育库,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不断育强产业龙头。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四是以“超前谋划”为重点,厚植发展新动能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强系统谋划和产业深度研究,把准产业升级方向和自身比较优势,为六安工业发展做好谋篇布局。围绕产业集群建设,聚焦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配套专家”,推深做实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老树发新芽”工程,以更多实物工作量支撑产业做大做强。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攻关“解卡”行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敬请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

 

办理类别:B

联系单位:市工信局

联系电话:0564-3379895

 

 

                     2024821日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