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工信局2023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报告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工信局发布时间:2024-05-16 19:42
字号:

一、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省一流营商环境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着力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

二、主要做法

(一)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强化创业载体建设。推进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促进小微企业园提档升级,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创新、集聚发展平台。培育优质企业梯队。全面推动专精特新扩面行动,聚焦全市主导产业,分类指导、精准培育,更好地满足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差异化的诉求,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招大引强,培小育强,在各领域培育若干个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层次较高的创新平台,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引领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注重对标对表提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对标沪苏浙,聚焦市场关切,着力打造“全链条”要素保障环境、“全周期”政务服务环境、“全方位”法治营商环境、“全透明”亲清政商环境。落实招投标和市场准入制度。成立市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领导小组,对准入规范管理、对标调整公开和提升准入效能等方面明确制度要求。提升为企服务效能。持续深化“免申即享”,实现政策发布、项目审核、资金兑付全过程线上办理。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助力开拓市场。动员民营企业赴境外拉客户、抢订单,组织世林照明、酷豆丁、索伊电器等60余家企业境外参展和考察,共揽得意向订单超1.1亿美元。扩大信贷规模。开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劳动技能竞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和重点领域的有效信贷投入。强化用能保障。推行“用电申请即答复供电方案”,对符合用地规划但暂时无法提供正式土地使用证的企业项目推行“以函代证”模式。

(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科技要素集中对接活动,围绕新材料领域开展专项企业技术需求征集,邀请清华大学、合工大等专家教授前往企业“问诊把脉”,解决技术需求。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五)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政府诚信建设。全面排查我市机关(含政府投融资平台)、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形成的货物、工程、服务款项拖欠事项。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落实落细民营企业司法保护专项行动。推广要素式审判,明确适用的八大类案件类型,注重涉企房屋买卖合同、物业服务合同、租赁合同等可能引发系列诉讼案件的办理。完善政企沟通机制。进一步拓展政商沟通交流渠道,深入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诉求,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持续征求企业家对六安发展的意见建议。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政策引领。落实《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要素保障,支持民营企业牵头建设公共研发中心,集中力量解决产业细分领域企业急需的公共研发设备、共性技术难题;推动民营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光伏储能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嵌入合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合肥产业项目转移优先承接地。

(二)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发挥全市民营经济考评指挥棒作用,引导各县区民营经济工作争先进位建立健全市县分级、行业分类的工作机制,做好各类民营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配套衔接,合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突出贡献企业家”评选和优质企业排序榜单发布活动,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社会氛围。

(三)梯度培育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强化主导产品、加大研发投入、参与标准制定、注重知识产权、加强数字赋能。开展扩面行动。全面推动全市一、二、三产业扩面认定。按层次培养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

(四)优化为企服务。常态化落实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发挥好“我和市长聊聊天”等政企沟通渠道,持续收集企业诉求和意见建议,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开展“益企赋能”行动,系统化推进服务企业工作。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实际,按需按链、分类分级,加强重点产业人才培育,计划开展企业家培训20场以上,培训企业家和企业高管2000人次以上。

(五)强化金融保障。持续做好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持续强化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民营小微的积极性。继续加大制造业企业支持力度,推广“订单贷”融资业务,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加大信用贷、订单贷投放力度;重点围绕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开展体制机制和产品服务创新,增长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