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经信局2023年全面性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经信局发布时间:2024-01-17 19:07
字号:

一、2023年工作情况

(一)抓党建引领。强化政治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党组中心组领学、支部集中跟学、干部个人自学等方式,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民营经济的重要论述,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重大事项请示报告、领导个人事项报告等制度,做到规范决策、依法决策,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重要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请示报告。强化思想建设。制定《中共六安市经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3年理论学习计划》,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以奋发有为的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开展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对党忠诚教育,把学习和遵守党章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来抓。强化组织建设。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结合领导分工动态调整班子成员党支部联系点,建立健全党支部月度工作提示、季度督查调研、年度述职评议考核评价体系,指导支部高质量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发布“红领经”党建品牌,被评为市直机关优质党建品牌案例。强化作风和纪律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突出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召开年度党建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邀请省委讲师团专家库成员讲授廉政专题党课,组织参观廉洁文化展览,教育全体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紧盯监督执纪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在重大节日下发规范过节提示,邀请驻局纪检监察组参与项目资金申报审核、大额资金支出比价遴选等工作。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正心修身、怀德自重。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一改两为”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大会精神,聚焦“五大”要求、“六破六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二)抓产业发展。实施主导产业壮大行动。出台2023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培育壮大装备制造、铁基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健康、建筑材料、新能源等“5+1”主导产业。1-11月,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6.5%,产值同比增长4.3%,对全市增速贡献率达64.8%,拉动增速3.3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产业同比增长20.8%、占比25.6%,新能源产业同比增长30.5%、占比12.6%。培育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舒城精密电子基础件产业集群、金安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霍山高温合金基础材料产业集群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修订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发展绩效评价细则,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注重发展实效。出台《关于支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建成小微企业园52个,总建筑面积612.26万平方米,在建小微企业园20个,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面积294.35万平方米,新培育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7个、累计达32个。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全市参评规上制造业企业亩均税收和亩均营收分别为15.14万元/亩、279.42万元/亩,分别同比增长28.63%、17.02%。

(三)抓工业运行。坚决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坚持常态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家统计局《选编》《汇编》,以及《关于深化统计管理提质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意见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关于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意见》《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主要文件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法律法规。坚持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规定,坚决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造假,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坚持分层运行监测机制。完善“规上+规下”、“市级+县区”运行监测体系,每月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预测会,通报区域运行情况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会同税务、供电部门加强匹配指标分析,预测规下样本点营业收入,有针对性地协调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连续13个季度居全省前5位。前三季度,规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居全省第11位。开展停产半停产企业帮扶工作。全面摸排全市停产、半停产企业生产情况,逐一梳理分析企业停产原因,形成停产半停产企业“一企一策”工作清单,帮助76户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正常生产,帮扶完成率58%。分季度监测企业产值、税收异动情况,及时了解企业诉求,提前介入帮扶。

(四)抓项目建设。把项目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和源动力,紧盯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达效全流程不放松,发挥高端装备制造、氢能源产业招商纵队作用,推动项目向主导产业集聚。实施清单化管理、节点式推进,每月动态更新,开展现场核查,定期对县区通报点评。1-11月,全市落地建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65个(续建233个、新开工232个),完成投资307.2亿元;全市新开工5亿元以上项目81个、较上年同期增加30个;新投产5亿元以上项目50个、较上年同期增加21个;110个亿元以上项目投产后成长为规上企业,较上年同期增加26个;全市工业投资增长37.7%、高于全省13.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新开工制造业项目投资增长46%、高于全省38.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五)抓主体培育。开展规模工业企业递次纳规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4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402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84户、超10亿元企业20户、超100亿元企业1户。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计划,我市入选2022年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成效明显地区,新注册民营企业2.13万户、增长11.57%。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质扩面,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户、累计达25户,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5户、累计达19 户,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0户、累计达288户,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21户、累计达231户。

(六)抓转型升级。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市397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项目445个,1-11月技改投资增长37.1%、高于全省平均13.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推进数字化改造,对351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霍邱和金寨开发区获批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培育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8个,新认定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行业型平台1个,累计培育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企业级平台6个、行业型平台1个。推进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机器人550台套,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4个,迎驾集团揭榜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为实现我市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零”的突破迈出重要一步;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3个、省级数字化车间14个、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推进创新化改造,183户规上工业企业与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项目共332个。新培育省级新产品7个、“三首”产品15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2家。推进绿色化改造,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完成全市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诊断。金寨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个、省级绿色工厂8个。

(七)抓区域合作。抢抓与上海对口合作机遇,做好加工制造业和园区合作专班办公室工作,与上海市经信委签订对口合作框架协议,编制两地加工制造业领域对口合作规划,新签约上海方向加工制造业项目34个、总投资243.4亿元。8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与上海市12家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在互派人员挂职、招商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按照“管委会+公司+基金”模式共建六松合作园区,推动叶集化工园区与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合作设立运营管理公司。聚焦主导产业和工业消费品开展产业合作,我市136家规上工业企业通过供应产品、代工生产等形式与上海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手订单金额达39.1亿元、同比增长28.1%。加快产业链接合肥,抢抓合肥市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机遇,成立六安市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协会,组织合六两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产需对接系列活动,积极推动我市企业与合肥整车企业链接合作。1-11月,合六经济走廊规上工业企业1158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66.8%,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百分点,对全市增长的贡献率达77.7%。

(八)抓企业服务。完善服务平台。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五年开展民营企业行业排序,评选工业发展先进县区、发展民营经济先进集体、先进企业、重大和突出贡献企业家。持续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今年累计开展培训活动42场、培训3600人次。创新开展“我和市长聊聊天”工作,建立涉企诉求“挂号受理、初诊会诊、建单交办、限时办理、跟踪督办、回访销号”机制,举办交流会7期,解决企业诉求41个。强化要素保障。开展融资需求常态化摸排,举办对接活动8场,帮助百余家企业融资37.2亿元。争取国家小微企业和省专精特新担保费补贴资金1682.6万元,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担保费降至0.6%。建立常态化“送工进企”机制,为513家重点企业送工就业1.8万人次,帮助34家重点企业解决人才需求218名。开展“送岗引才进校园”活动,组织39家重点企业赴市内高校开展2场专场招聘会。全力落实政策。加大惠企政策落实,争取省级数字化转型等政策资金6659.1万元,组织兑付市级工业发展若干政策资金3662.888万元。

二、2024年工作打算

(一)育强产业支撑。以新型工业化引领产业发展,出台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2024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围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铁基材料、绿色食品等,分产业编制建设方案,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主导产业行业宏观形势研判,坚持用电、税收等数据共享和会商研判机制,提升运行质量。

(二)厚植发展动能。加强重点工业项目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力争落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加强技术改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力争实施技改项目4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0个。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诊断结果运用,发挥霍邱和金寨开发区“一区一业一样板”示范作用,力争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4个以上、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1个以上。

(三)构建优质梯队。坚持项目转化和成长培育机制,争取年度新入规160户以上。培育产业龙头,建立亿元企业成长库,力争亿元企业350家、10亿元企业25家。大力实施专精特新倍增行动,力争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户。开展支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激励机制评比、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鼓励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配套建设小微企业园,力争新增入园集聚小微企业300家以上。

(四)促进协同发展。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发挥加工制造业和园区合作专班作用,力争新招引亿元以上加工制造业项目30个以上。深化两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合作,促成两地市场主体新达成合作事项15项以上。发挥“羚羊”工业互联网、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等作用,推动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先进成果精准高效对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五)提升发展保障。开展工业和民营经济考评、“工业提质扩量增效”赶超发展激励机制评比、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发展绩效评价,强化“重工强工”导向。深化亩均效益评价,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坚持“我和市长聊聊天”,推进停产半停产企业帮扶,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送工进企”“助企招工”,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持续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不断提升企业家能力素质。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