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经信局产业发展科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谋划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经信局发布时间:2024-01-17 18:52
字号:

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沪六合作成效初显。抓好上海对口合作。做好加工制造业和园区合作专班办公室工作,完善专班工作机制,建立定期会商联络、项目全流程调度通报、多领域合作对接、日常信息收集报送等工作机制,制定专班年度和季度工作清单,常态化调度工作进展,12月21日,与上海市经信委签订对口合作框架协议。一是推动项目招引见实效。以扩大有效投资为抓手,积极摸排项目线索、拜访重点企业,全力招引加工制造业领域优质项目。今年1-11月,专班共获取有效线索57个【含上海方向线索项目8个】,拟投资金额464.621亿元。全市新签约上海方向加工制造业项目34个,总投资243.4亿元,其中开工项目21个,总投资47.44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6.8亿元,已完成投资4.64亿元。稳步推进落地项目建设,目前全市上海方向加工制造业落地建设项目共51个,总投资289.97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43.87亿元,已完成投资36.9亿元,完成进度84.1%。二是推动园区合作见实效。目前全市8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已与上海市12家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在互派人员挂职、招商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按照“管委会+公司+基金”模式共建六松合作园区,今年以来,六松合作园区引进招商项目5个,总投资72.16亿元【其中来自上海亿元以上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积极链接松江区乃至G60科创走廊的优质科创、人才资源,成功举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服务联盟走进六安市专场对接活动。推动我市叶集化工园区与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合作设立运营管理公司,为叶集化工园区提供咨询、招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同时,探索孵化器合作模式,推动六安裕科创新孵化器与启迪漕河泾(上海)公司签订结对合作协议,开展企业创业辅导与孵化培育,促进科研创新支撑与成果转化落地。搭建科创培育平台,上海市财政支持1000万元用于六松科创服务中心众创空间和孵化器项目建设。三是推动两地企业链接见实效。今年以来聚焦主导产业和工业消费品两个方向开展产业合作,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36家规上企业通过供应产品、代工生产等形式与上海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占全市规上比例9.88%,在手订单金额达39.1亿元,同比增长28.08%。在主导产业方面,以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信息为重点,针对企业具体对接需求,为企业点对点牵线搭桥,12月21日,率11家“专精特新”汽车零部件企业参加“智联无界 创行未来”2023上海“专精特新”企业产业协同发展与创新大会,帮助三家企业现场对接,今年共促成合作项目10项,签订订单金额达1.54亿元。在工业消费品方面,在优质农产品入沪展销基础上,分批推动我市工业消费品企业拓展上海终端市场,第一批摸排有意愿进入上海市场的22家工业消费品企业,推荐海洋羽毛参加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帮助酷豆丁、海洋羽毛、丽达制衣等企业对接入驻“金美好物”六安农品文旅荟、六安市裕安区农产品上海市运营中心(幸福淘购线上平台),支持先徽食品、珂欣茧业参加淘工厂对接活动。组织九仙尊石斛等6家名优特产品企业参与第八届上海市经信系统工会共享计划活动,进一步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打响本土品牌。与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促进沪皋企业深化合作对接、加强优势互补。四是推动金融资本服务见实效。开展上海市来我市投资兴业企业融资需求对接专项行动,5月10日举办上海市来我市投资企业专场银企对接会,现场达成意向签约金额7.33亿元。松江国投集团与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联合发起设立吉六零山海合作基金,总规模10亿元。

(二)企业产品品质有效提升。一是开展首批次新材料申报工作。组织推荐中钢联“钛钢复合板”、森普新型材料“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金寨将军磁业“高内禀低磁损永磁铁氧体电机磁体”和精卓光显“高透明柔性导电膜”获2023年度省级首批次新材料认定。指导中钢联成功获得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100万元。二是开展“精品安徽”央视宣传,截至12月,已组织康美来、富东生态农业、金龙玉珠茶业等11家企业成功参加“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央视宣传,大力宣传本地优质产品,进一步帮助企业提升知名度、美誉度。三是开展省、市消费品“三品”示范企业申报工作,引导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今年共组织推荐悦道食品等6户企业认定为省级消费品“三品”示范企业,新认定特弗光电等10户企业为市级消费品“三品”示范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省级“三品”示范企业24户、市级56户。

(三)园区发展有力开展。一是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考评工作。根据市工业强市工作领导组《2022年度全市工业和民营经济工作考评方案》要求,完成工业经济高质量开发区考评工作。重新修订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发展绩效评价细则,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注重发展实效。配合市政协完成关于“加强产业发展方向研究,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综合调研报告。二是推进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赴绍兴市考察学习小微企业园建设及推动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先进经验。出台《关于支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小微企业园52个,总建筑面积612.26万平方米,共入驻企业2625家,带动4.81万人就业;在建小微企业园20个,计划总投资87.13亿元,规划占地3217.89亩,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面积294.35万平方米。

(四)合六产业协作有效融合。1-11月,合六经济走廊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66.8%,共有1158家规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百分点,对全市增长的贡献率达77.7%。抢抓合肥市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机遇,大力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目前全市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共118户,其中一级供应商23户,二级供应商24户,一、二级供应商中与合肥市有合作的企业36户,成立六安市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协会,举办首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峰论坛暨产需对接会,组织全市40户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重点企业赴合肥开展全市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积极推动我市企业与合肥整车企业链接合作。

(五)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做好粗钢产量压减工作。及时跟踪国家钢铁去产能政策变化,多次向省厅对接粗钢产量压减工作。省厅计划下达我市2023年粗钢产量调控目标为432.38万吨,较2022年调增14.91万吨。钢厂与上年持平,调整金安不锈钢14.91万吨。指导首矿大昌、金安不锈钢两家企业严格按计划生产。二是持续推进铁矿项目堵点难点问题办理。定期调度我市纳入国家和省定期调度清单的6个铁矿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截至目前,刘寺铁矿、环山铁矿、李老庄铁矿堵点难点问题已办结,剩余3项问题正积极推进。三是开展机制砂专项整治工作。定期调度全市机制砂石企业建设及运营情况,开展六安市机制砂石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各县区全覆盖自查自纠,形成问题清单,共涉及22家企业,会同应急管理、生态环境部门赴金安、裕安等地对整改企业进行问题验收、现场督查。

(六)做好药品保供和乡村振兴工作。一方面做好药品保供工作。我局承担市物资和药品保障专班工作,制定专班工作方案和具体任务清单。摸排全市药品需求,争取省物资保障组调拨令41批次,累计分配发放601.3万片布洛芬、167.62万片对乙酰氨基酚等药品,确保春节期间全市药品供应充足。另一方面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制定市经信局五里庄村2023年定点帮扶工作计划和市经信局2023年乡村振兴工作计划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每季度定期赴高塘镇五里庄村走访调研,发挥党建联盟作用,今年已组织市经信局赴霍邱县高塘镇五里庄村开展党建联盟暨“冬送温暖”慰问活动、“七一”党建联盟活动。

二、2024年工作谋划

(一)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推深做实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发挥加工制造业和园区合作专班职责,将与上海对口合作工作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中,围绕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发挥各招商纵队作用,广泛利用商协会组织、基金管理机构、现有企业产业链、投资企业样板效应等,及时捕捉沪苏浙地区招商信息。力争2024年,新招引沪苏浙方向亿元以上加工制造业项目80个以上。引导各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与上海开发园区创新合作机制,开展企业对接、招商信息共享等实质性工作,争取一批外溢项目落地。推动六松园区、叶集化工园区等合作园区扩大有效投资、提升承载能力。进一步发挥两地市场主体作用,分行业、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产需对接、产销对接、产学研合作等活动,精心筹划开展企业家培训、“上海行”“六安行”,进一步扩大合作成果。

(二)引导企业产品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继续组织开展省、市级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借用央视品牌宣传效应,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精品安徽”央视宣传,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研制和推广应用新材料。

(三)推动园区工业提质增效。坚持制造业为主的发展方向,引导各开发区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台。进一步加强对开发区主导产业集聚度、“积树成林”项目规模及与主导产业契合度、亩均效益等指标考核,通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持续引导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继续开展小微企业园认定、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工作,强化小微企业园的企业培育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我市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与合肥产业协作。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加快产业链接合肥,持续推进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强化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项目招引,结合六安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在“三电领域”、汽车电子等方向,有的放矢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招引项目。推动我市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协会与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加强对接,发挥行业协会纽带桥梁作用,组织两地重点企业对接交流。积极摸排我市现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与合肥主机厂对接需求,根据企业提出的实际需求,采取组织产需对接会或点对点拜访对接等形成,推动我市配套企业特别是一级配套企业加快融入合肥整车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五)引导铁基材料产业发展。一是加快铁矿资源开发利用。推动霍邱县已投产铁矿项目尽快达产、在建项目尽快投产、储备项目加快建设。依托省化解产能过剩领导组协调推进机制和挂单销号、分类处置模式,进一步推动范桥铁矿、万庄铁矿等建设项目“堵点”“难点”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推进钢铁产业产能提升。依托现有企业整合+招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龙头钢企,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产能置换方式,扩大钢铁产业总体产能。三是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钢厂在中厚板投产的基础上,围绕当前新能源汽车用钢需求,重点发展低合金高强钢、优质碳素结构钢、耐候钢、汽车结构钢、管线钢等。围绕钢厂下游产业延伸,积极招引钢铁产业链项目投资落户,推进钢铁深加工产业集聚发展。积极争取宝武集团支持张庄发展磁性材料产业,鼓励张庄由超级铁精粉逐步向下游延伸。帮助马钢张庄矿业与宝武集团旗下的中钢天源公司开展磁性材料原料研发、品控及应用对接,达成精准产需合作。帮助马钢张庄矿业与本地企业瀚海新材料开展磁性材料产品对接,力争在本地形成产需配套。四是严格落实钢铁去产能政策。及时跟踪国家、省级层面钢铁去产能政策变化,积极沟通协调、向上争取,指导首矿大昌、金安不锈钢落实好上级政策要求。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