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负责人解读: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胜红解读《2022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将组织本系统人员开展大学习,深入领会精神实质,深刻把握核心要义,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增强政治自觉、行动自觉。面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公有制经济深入开展大宣讲,增进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知认同,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战略部署上来。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
一是认清形势。党的二十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省委对六安提出了“两个提升”“三个示范”“两个突破”的目标任务。新征程上,对比发达地区六安“三个同步滞后”依然比较明显,在全省经济总量偏下、人均靠后的“六安之痛”依然如鲠在喉,二产不大不强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但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六安“领跑全省、位次靠前”的增长跃升态势持续巩固,项目建设的体量质量正在持续提高,主导产业的产能产值正在持续扩大,市场主体的做大做强正在持续加强,六安聚力奋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动能和后劲十分强大。
二是把握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中部崛起、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和上海—六安对口合作、松江—六安结对帮扶等重大政策机遇持续彰显扩大,特别是党的二十大部署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举措以及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政策正在全面实施,六安区位交通优势、自然禀赋优势、绿色生态优势正在深度转化为赶超发展优势。
三是锚定目标。坚定不移推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聚焦质量、速度、位次、激励项,坚定不移锁定在全省增速列前茅、总量向中靠、人均超前赶,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开发区创新升级、双招双引“三位一体”决定性工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工业骨架,做大工业总量,为建设现代化幸福六安贡献工业力量。力争到202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三、谋实发展举措
(一)做强产业支撑。大力实施“3210”产业培育计划,发展壮大装备制造、铁基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健康、建筑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5+1”主导产业,打造3个千亿产业、2个五百亿产业、10个百亿产业集群。特别是要着重围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增强我市产业竞争优势。
(二)壮大企业梯队。持续开展规模工业企业递次纳规行动,不断扩量规模工业企业队伍,力争每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千方百计做大工业体量。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做强做大,力争培育1-2家世界一流企业。深入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每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左右,力争实现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零突破。持续开展小微企业园认定、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强化小微企业园企业培育孵化功能,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入园集聚发展。
(三)突出项目为王。推深做实重点工业项目“积树成林”工程,强化项目落地建设库、竣工投产库、成长纳规库“三库联动”机制,力争每年落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0个以上、投产150个以上。强化规模工业企业“老树发新干”工程,引导规模工业企业开展三年技术改造全覆盖,每年滚动实施技术改造项目400个以上。
(四)加快数字赋能。深化“5G+工业互联网”建设,培育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围绕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用互联网穿透产业链协同发展。聚焦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利用“羚羊”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咨询诊断,提供评估、诊断、改造、服务等一揽子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三年内推动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降本增效。引导中小企业加快制造装备联网、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等云化改造,每年推动“上云”企业200家。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园,开展工业软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解决方案集成。
(五)实施创新驱动。实施“攀亲结缘”,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均能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三首”产品研发应用,推动应流集团等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500台,建设省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20个。
(六)推进融长入圈。持续推进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深度对接合肥整车企业、核心配套企业,引导我市企业加快融入合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同时,挖掘合肥电子信息等产业,再开展专班推进,力求取得新突破。以革命老区对口合作为契机,借助上海政府的号召力、国企的担当、科技的力量、人才的优势、金融的助力、园区的管理经验、民企的凤还巢,助推两市加工制造业和园区合作加快发展。推动上海企业+六安资源、上海企业+六安产品、上海企业+六安制造、上海企业+六安基地建设,力争在招引一批大项目、共建一批产业合作园区上取得实效。
(七)推动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推动企业能效对标提标。围绕单位能耗营业收入、单位能耗税收收入两项指标,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排序,实施差别化用能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构建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主体的绿色制造体系,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培育一批国家级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左右。
(八)加强激励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对重大产业项目能耗指标、产业用地、铸造产能等实行市级统筹,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要素需求。运用好亩均效益评价结果,推动要素加速向优质成长性企业集聚。持续开展政银企产业合作,推动政府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基金联动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优化人才服务,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力保障企业人才需求。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计划,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大力培养优秀企业家。探索开展工业“赛马”评比,在全市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