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经济新春面面观②|投资“马车”劲头足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在稳增长、调结构、育动能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跑出有效投资“加速度”,选对赛道很重要。
2024年,安徽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24个月保持18%以上,占比提高到31.1%,全省新开工50亿元以上项目76个。
探寻安徽的“投资密码”,可以从一个个项目的发展态势、一个个科创成果的落地中找到答案。
从项目拔节走向集群壮大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扩大投资的重要抓手。
近日,亿航智能、江淮汽车与合肥国先控股有限公司在合肥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携手推进合肥市低空产业园建设,共同开启低空经济与新型立体交通生态发展的新篇章。
根据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建低空产业园,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具有先进性、标准化、自动化的低空航空器生产工厂和产线,专注生产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低空航空器产品。
据了解,该产业园项目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围绕低空航空器研发、制造、销售等领域,将融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航空器制造技术,加速技术升级和产业落地,推动航空器关键部件共性化标准,实现集中制造采购,提升在低空经济领域的行业影响力与市场份额,加快打造综合性产业集群,实现产能增速,共同推动低空经济和新型立体交通生态的大发展。
重点项目宛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不仅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安徽始终把项目招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一个个压茬推进的项目,宛如一颗颗茁壮成长的树苗,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积蓄了深厚后劲。
在宣城,宣州立讯年产1000万套新能源智能网联及智能驾驶汽车零配件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达产后年产值50亿元;在芜湖,江东名邑抖音(芜湖)算力中心项目主体楼栋已全部封顶,为芜湖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合肥,凯赛生物、宁德时代旗下产投平台溥泉资本以及卡涞复材联合成立的安徽凯酰时代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落地科大硅谷,将在合肥高新区开启新能源应用领域的新探索……
这样的生动气象,在安徽各地竞相呈现。
“在项目谋划、推进各个阶段,我们始终突出产业引领,把产业项目作为重中之重。随着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频频落户安徽、加速开工建设,新项目、新产业、新动能已经成为安徽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安徽省重点建设项目办公室主任高仁仁介绍。
展望2025年,安徽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用好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政策;构建“双招双引”新模式,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力争新签约落地一批“金娃娃”项目。
项目招引并非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和明确的产业链路。当下,安徽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四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引领,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2025年汽车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75万亿元,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迈上万亿元台阶。
从科技投入走向成果涌流
在蚌埠市禹会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车间内,一批防热材料、火箭零部件产品正在加工生产。
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提供火箭及高速飞行器设计的全链条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负责人杨巍告诉记者,企业深耕防热设计及产品生产、结构设计及复材生产、电气设计及产品生产以及力热试验等领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航空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研发和生产设备的投入约占成本的70%。”杨巍说,商业航天是“硬科技”产业,强大的科技创新土壤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关键要不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
目前,安徽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80%以上的省级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达81.3%。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夯实,推动实施有组织的技术攻关。
科技研发能力持续提升的背后,是财政的奋力托举。近年来,安徽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安排资金4.72亿元,设立首期50亿元引导基金,支持“科大硅谷”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安排2.4亿元,推动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组建挂牌,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支持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科技大市场,对绩效评价好的中试基地予以项目支持,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政府在科技研发上舍得支出,加上科技金融的加持,科技型企业加快上市步伐,让企业家有了盼头。这种生态吸引大批投资者来安徽投资兴业。
近年来,安徽创新生态蓬勃发展,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高科技成果加速落地。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